找到相关内容42036篇,用时1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分别智

    分别智:梵语 nir-vikalpa-jn~a^na。又作分别心。指舍离主观、客观之相,而达平等之真实智慧。即菩萨於初地入见道时,缘一切法之真如,断离能取与所取之差别,境智冥合,平等而分别之智。亦即远离名想概念等虚妄分别之世俗认识,唯对真如之认识能如实而分别。此智属于出世间智与无漏智,为佛智之相应心品。此智有加行、根本、後得等三种之别:(一)寻思之慧,称为加行分别智,又作加行智,乃道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42359405.html
  • 南京灵谷寺梁殿

    screen.width-333)this.width=screen.width-333">   南京灵谷寺梁殿   南京灵谷寺位于紫金山东麓,这里松木参天,景色宜人,有“灵谷深松”之称。灵谷寺开建于南朝梁天监十三年。第二年梁武帝扩建造寺,名为开善寺。后明代朱元璋为修陵墓,将寺造成移至此,并赐名灵谷禅寺、书写“天下第一禅林”的匾额,悬于寺门。当初主殿的梁殿远近闻名,寺内养僧千余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151687338.html
  • 漫谈门关

      漫谈门关   “”字诀,可以说是柏林寺的禅风所在。关于这一点我曾经讲过多次。今天再讲,也不过是旧话重提,因为这是修禅的一个必然次第,如果不讲,就显得不够圆满。   关于字诀的来历,《赵州禅师语录》中记载得很清楚。有一位僧人问赵州和尚:“狗子还有佛性也?”赵州和尚回答说:“!”。后来,宋朝有个叫做门慧开的禅师,他把禅门里的四十八个公案编在一起,把赵州和尚的“狗子佛性”这个公案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72085026.html
  • 分别与分别

      分别与分别   杨郁文   中华佛学研究所   研究员   提要   ‘分别’与‘分别’,两词在一起,若前词是则后词非,若后词正确则...不同字体而暂时定义,方便文章的论述如下:黑色细斜体字‘分别’指   凡夫无知或应分别而不能分别;黑色粗斜体字‘分别’指   凡夫无明及错误的分别 ...

    杨郁文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22253833.html
  • 功德

    梁武帝礼请禅师,并且问法说:“我这样不断地行善,会有什么功德?”   “了功德。”达摩禅师泼了一盆冷水说。   武帝听了非常不高兴,再问他为什么?禅师不答,终于因为不相应,遂拂袖而去。   事实上,梁武帝的善行,岂是毫无功德?禅师所说的了功德,是说明在禅师的内心,并不存在一般事相上“有无”对立的观念,我们唯有通过了“有无”对待的妄执,才能透视到诸法“是是有,非非有,是可有是可...

    星云大师

    |禅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8/193151367.html
  • 的修行

    世间上的人总是在“有”上求,有车、有子、有钱、有名等,其实“有”还是有限、有量、有穷、有尽。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“”上去思考,你“”欲则能刚强,你“心无挂碍,挂碍故,有恐怖”,就能“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”。“”不是没有,“”是无限、无量、无穷、无尽。那么,我们怎样有一个“”的生活呢?有四个修行方法:  第一、诸恶染:“染”有渐进的力量,不容易使人察觉,因此,对于一切的恶习、恶念...

    星云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32044442.html
  • 住生心的剖析

      日常生活中的起心动念有两种状况,若不是住,那就一定是有住了。而要判断我们的心是不是住是不容易的,因为我们全部都在有住,如果哪一天体会到了住的状态,有了住生心的经验时,你就会判别了;不然就都是在有住的状态下,而在有住的状态下想要辨别「我的心是有住?还是住?」那根本是不可能的!唯有在能体会什么是住生心时,要分辨「有住」与「住」就又变得不难了。   那么大家也许会问:「有住生心是不是...

    梁乃崇教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85554181.html
  • 何谓诤三昧

    《金刚经》云:“佛说我得诤三昧,人中最为第一,是第一离欲阿罗汉。” 诤是佛教徒修行中的重要事项之一。不只部派佛教于此有详细的阐述,到大乘佛教时,也有进一步的发挥。“诤三昧”便是大乘佛典中所常见的修行方法之一。 诤:音译阿兰那。“诤”,即诤论,为烦恼之异名。诤有三种:(1)烦恼诤:指百八烦恼。烦恼为诤论之根本,故云。(2)蕴诤:死。此亦为诤论之根本。(3)斗诤:诸有情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23359866.html
  • 十四

    记”是梵语avya^kr!ta的汉译,指无法叙述或说明的见解。“十四记”,即指十四个超越经验认知层次的问题,无法加以叙述或说明,因此佛陀舍置不答。此词又名十四不可记、十四难。即:(1)世间常,(2)世间无常,(3)世间常亦无常,(4)世间非常非无常,(5)世间有边,(6)世间无边,(7)世间亦有边亦无边,(8)世间非有边非无边,(9)如来死后有,(10)如来死后,(11)如来死后亦有亦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45057573.html
  • 诤三昧

    修道的人要将讥嘲毁谤、逆境魔境看成是助道增上缘,可以依此消除业障。加强信心。再说诸法空性的真理,是无我无人,此,下,凡无望,平等一相。辩白和争论,是有胜负心,与真理相违。’ 须菩提由于通达空性,所以能随顺世间,行大忍辱,对任何人,都能做到争。佛陀对他的修证,十分欣赏,在金刚般若法会上称赞他已证得诤三昧,在人中最为第一,是第一离欲阿罗汉。须菩提回答说:‘您老人家对我的称赞...

    佚名

    |哲理故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7/09/17231116363.html